2017年1月2日 星期一

陸工業機器人產量 高速增長

大陸已連續三年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消費市場,而且大陸國產機器人的生產數量也在快速增長,統計顯示,今年前十個月大陸國產工業機器人產量高達5.6萬台,不僅超越去年全年產量,還比去年全年產量多出71.5%。

業內人士分析,隨著人口紅利逐漸減弱、人力成本不斷上升,機器人代替人工將成為發展趨勢,大陸工業機器人高增速時代已經到來。

機器人產業中,依使用性質可分為「工業型機器人」和「服務型機器人」兩大類,「工業型機器人」取代人類進行危險性或勞力密集較高的工作,主要應用在各種製造業,以機器模仿人的手臂運作傳遞、搬運。「服務型機器人」種類更多元,可應用於個人或是家庭,像是掃地機器人、醫療照護機器人。


分享
科技日報報導,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公布數據,2015年,工業機器人產量為3萬2,996台,年增21.7%,今年更是保持高速增長,1到10月產量就已達到5萬6,604台,比去年全年的產量還多出71.5%。

國際機器人聯合會(IFR)今年10月發布報告指出,2015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為24.8萬台,年增12%。大陸的工業機器人全年銷量累計6.67萬台,占全球四分之一以上。這已是大陸自2013年起連續第三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消費市場。

與傳統人力相比,工業機器人的優勢在於效率。以成熟的焊接工人的成本來看,工業機器人按十年使用壽命折舊加上維護費用來算,在同樣的效益下,工業機器人成本還將低於人力成本。

世界最大的代工企業富士康,目前正進行這項計畫,日前已經部署超4萬台機器人取代人力,富士康昆山工廠已減少6萬人。這些機器人已經在鄭州工廠、成都平板工廠、昆山和嘉善的工廠投入使用。

人民日報報導,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孫峰表示,大陸機器人產業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,存在技術創新能力弱、關鍵零部件依賴進口、高階產品品質可靠性低、標準認證體系和標準不健全以及企業市場競爭力弱等一系列問題。

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執行理事長宋曉剛坦言,大陸機器人產業在核心技術、在關鍵零組件,與國際一流水準是有差距,國外品牌佔據大陸工業機器人市場60%以上市占。

包括瑞士ABB、德國的庫卡、日本的發那科和安川電機四大機器人企業早已進入大陸市場,而大陸涉及機器人生產及應用的企業已達到800多家。

產業恐爆投資過剩
大陸機器人產業近年出現爆發式增長,根據統計,目前已有超過40個機器人產業園在建或已經建成,各地政府也祭出優惠補助政策吸引廠商進駐,機器人發展已出現「高階產業低階化」的趨勢,並有投資過剩的隱憂。

澎湃新聞、每日經濟新聞報導,例如江蘇就有昆山、張家港、南京、常州及徐州五座城市「配備」機器人產業園,不少產業園更是提出年產值人民幣數百億目標。

瀋陽新松機器人總裁曲道奎表示,各地政府對某些已失去市場競爭力的機器人企業,進行資金補貼和支撐很容易攪亂市場秩序,使得企業惡性競爭。

大量企業和投資仍未能催生真正的龍頭企業和強勢行業。工信部調查發現,大部分機器人企業以組裝和代加工為主,產品主要集中在三軸、四軸的中低階機器人。

企業規模也普遍較小,800多家企業中,逾90%年產值在人民幣1億元以下。

蘇州匯川技術董事長朱興明認為,五年之後,機器人企業能剩下20%就不錯了,沒有核心部件的廠家是沒有辦法生存。

朱興明進一步分析,這由產品的生命周期決定,現在產品更新換代速度極快,作為產品生產者來說,一條生產線必須在兩年內收回成本。

人民日報、中國智慧製造網報導,武漢奮進機器人董事長徐擊水指出,大陸整體機器人規模仍然偏小。